91av精品,99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爱福利在线视频,久久精品青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微信圖片_20250707114549.jpg
先鋒引領 | 蘇建軍:打造獨樹一幟的精品紡織企業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2020-12-03


  本刊記者-趙國玲  

  2020年是籌謀“十四五”新發展之年,也是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關鍵之年,在紡織強國的建設過程中,差別化纖維紗線領軍企業德州恒豐集團可謂碩果累累。在名譽理事長蘇建軍的帶領之下,恒豐模式、恒豐速度享譽行業,響應脫貧攻堅、“一帶一路”成效顯著,恒豐新品、管理輸出備受青睞。

蘇建軍

  回顧企業發展歷程,2009年,在山東省德州市陵縣,恒豐紡織成立,邁開了企業大發展的步伐;2011年,德州恒豐集團成立,發展至今實現了40倍增長,并為行業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能。

新產品開發、新型紡織材料和新工藝應用研發是恒豐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01 穩扎穩打,為產業發展持續賦能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的德州恒豐集團已成為一家總規模320萬紗錠,擁有2000臺噴氣織機、23條服裝生產線、8條羊絨精紡線,下轄8個事業部、1個集團公司共48家理事單位,集新型紗線面料研發、生產、紡織貿易、倉儲物流、產融互動管理咨詢等于一體的大型集團公司。

  德州恒豐集團名譽理事長蘇建軍表示,恒豐集團自2011年成立,總體發展以做大做強為特征,發展脈絡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9—2013年,特點是以新型紡織市場需求為動力,在德州區域快速擴張,建立了陵縣恒豐紡織、夏津仁和紡織、臨邑恒豐紡織、平原恒豐紡織等企業。同時,集團構建的恒豐實效管理體系逐步完善成型,為新建企業的品質保駕護航。

  第二個階段是2013—2017年。這個階段以投建寧夏恒豐紡織為起點,恒豐集團走出山東,邁上了東移西進的發展軌道,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緊跟紡織產業東移西進發展戰略,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發展號召,在紡織產業基礎較弱的地區建立企業,解決企業勞動力問題,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工作。

  目前,集團在寧夏吳忠市已經建設10家企業,寧夏恒豐同利巾被、寧夏恒達紡織、吳忠興民紡織都是精準扶貧企業或車間。同期,恒豐集團又在四川屏山、云南保山、新疆克拉瑪依、廣西陸川等地建設企業,企業總規模達到320萬紗錠、2000臺織機。

  2017年至今,是恒豐集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以集團由做大到做強戰略轉型為核心,啟動了恒豐集團二次創業的新戰略,構建了恒豐集團新未來的基本框架:“研發創新+管理咨詢+商學教育+產融互動”,四大板塊互聯共生,集團化運作效能得到提升。

  其中,恒豐集團托管的東純興紡織產業園項目,用兩年的時間,成功續建并達到100萬紗錠,實現了國有、地方、民營三方投資加民營企業現代化管理相結合的“3+1”制度性探索,標志著恒豐集團開啟了從規模擴張到參與國有投資項目、從投資增長型向管理咨詢服務輸出型的新轉型、新模式。“當前,恒豐集團正在推進深化改革,通過產融互動、新型紡織產業聯盟、新型紡織創新平臺建設等舉措,為新型紡織的發展做出最大的努力。”蘇建軍說。

  02 三大系統,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恒豐集團始終將新產品開發、新型紡織材料和新工藝應用研發作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三大動力系統,這也是恒豐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蘇建軍表示,恒豐集團為了更加強化研發創新能力,建構了產學研組織體系,實現了創新項目企業化運作。據介紹,目前恒豐集團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4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恒豐植物染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究院、省級院士工作站各1個,通過產學研互動,吸引和聚集了大批紡織產業的技術研發頂尖人才,有效開展了技術和產品研發。

  此外,恒豐集團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還充分發揮自身強大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和孵化聯合能力,與上下游企業建立了共同開發、和諧共生的關系,聯動推進原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發成果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互生倍增效應。“如今,恒豐集團通過融合上游原料供應商聯合開發,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新產品研發力度,使新產品市場化的價值和速度得到了極速提升。”蘇建軍說,通過積極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恒豐集團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系統,產品優勢日趨明顯。

  值得一提的還有,由恒豐集團牽頭,聯合多家行業內知名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的山東恒豐新型紗線及面料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創新中心),在充分發揮恒豐集團“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研發基地”優勢的基礎上,廣泛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和產業研究機構,組建了新型紡織應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運營平臺,實現了引領新型紡織產業鏈條的持續提升和發展。

  03 人才先行,內生動力夯實發展基礎 

  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讓蘇建軍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才培育是恒豐集團構建新型戰略、實現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恒豐集團多措并舉培育人才,為企業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2017年,恒豐集團建立了多層次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恒豐商學院,目前建有總裁班、精英班、商學班和技能培訓體系,通過商學管理的教育,培育出一批批復合型人才。

  恒豐集團秉持“知人、用人、做人,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文化,提出了“生產了不起的產品,培育了不起的人才”的育人理念,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了多項措施為員工成長創造機會、提供舞臺。

  據悉,截至2019年12月,恒豐集團共培養管理人才800余人、技術人才2000余人、工人技師3000余人,內訓師80余人,學歷教育330多人,復合型人才300余人。其中,國家級榮譽獲得者40余名,省級榮譽獲得者60余名,地市級榮譽獲得者100余名。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王曉菲,十九大黨代表、全國勞動模范李強,中紡勞動模范、中國紡織大工匠朱長松,全國技術能手于蕓蕓、山東省勞動模范李瑞瑞,都是集團技能人才的典范。為充分發揮這些勞模的帶頭效應,有利于更多技能人才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及創新創造,恒豐集團還成立了王曉菲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李強勞模工作室和朱長松大工匠勞模創新工作室。

  04 未來已來,紡織精品助力和諧共生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伴隨著世界范圍的大變局,紡織行業已經進入戰略重構和創新蛻變的新發展階段。蘇建軍認為,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作為傳統產業的紡織企業,也要結合企業的發展實際及時更換“賽道”。

  據蘇建軍介紹,為更好地提升產業的發展,恒豐集團近三年時間,專門成立了信息化中心,致力于“兩化融合”的推進工作。目前,恒豐集團在數字集成、智能化、自動化方面進行了投入和改造,圍繞系統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這個原則,實現了生產在線檢測管控、數字化系統管理、集成辦公等信息化建設,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今后,恒豐集團還將結合新營銷、新基建的推進,逐步實現營銷工作的轉型升級。

  在“十四五”即將來臨之際,蘇建軍表示:“恒豐集團要繼續以新型紡織為根,創新發展思路,以人民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新需求為目標,深化內部改革,推進恒豐集團整體轉型升級。”在產品研發方面,發揮山東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研發平臺作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在資本運作方面,穩步推進深化改革,做好企業頂層設計,實現“產業+資本”雙輪驅動戰略目標,打造總部經濟;在科技創新方面,聯合山東省恒豐植物染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究院,擴展植物染項目,打造帶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全新產業鏈;在新商業模式方面,建立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利用新零售銷售模式,提升終端產品影響力,樹立恒豐品牌;在企業發展方面,利用管理、技術、人員等資源優勢,擴大外部合作,實現低成本擴張,促進企業發展。

  紡織是民生與文明的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紡織已經與時尚、健康緊密相連,甚至與航空航天航海緊密相關。蘇建軍表示,恒豐集團的哲學是“和諧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新型紡織產業的發展必定通過科技創新,讓紡織品更加貼近自然、回歸自然,在美好生活的未來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為此,恒豐集團將繼續致力于新型紡織產業的研發生產,用開放共贏的胸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用健康、時尚、環保、功能性紡織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健康生活需求。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229892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
組織架構 | 版權聲明 | 訂閱中心 |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關于我們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200 版權所有 《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 技術支持 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京ICP備11016217號-19 京ICP備11016217號-23 京ICP備11016217號-2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8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7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5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平顺县| 鄯善县| 铜陵市| 娱乐| 上蔡县| 冷水江市| 株洲县| 富锦市| 崇左市| 嫩江县| 荆门市| 习水县| 兴和县| 大田县| 天柱县| 印江| 宣汉县| 日喀则市| 社会| 渭南市| 内江市| 淄博市| 济南市| 元朗区| 泽库县| 禹城市| 静乐县| 广元市| 阜城县| 鹰潭市| 荥阳市| 金乡县| 玉山县| 宽甸| 岐山县| 秭归县| 莱阳市| 大城县| 越西县|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