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誠信的試金石失色 |
本刊記者_ 蔡倩 6月2日,由國家質檢總局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推出的“中國質造”項目第二站在廣州啟動,據悉,其第一站已于4月21日在莆田舉辦,該項活動舉辦的宗旨就是助力企業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 阿里此舉意欲何為?這還要追溯到年初的那場售假風波,記者獲悉,事件發生后,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應約會見了來訪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支樹平表示贊成阿里巴巴就打擊假冒偽劣問題主動尋求各方面支持合作,并希望阿里巴巴看重自己、看重質量,視質量安全為生命線,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 眼下看來,阿里巴巴主動“抱佛腳”與質檢總局的合作,不失為一種良策,當然,馬云的這一舉措也足以看出他對質量重要性的重視程度,而受益者,無非是我們這些整天為阿里“送錢”的消費者。其實對任何企業來說,做好質量把關尤為關鍵,這是對消費者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企業信譽不容踐踏的堅守。常言道,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對我們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企業到底需要何種質檢? 實際上,消費者對紡織服裝品牌的喜惡,多來自于產品使用過程中的體驗。然而現如今,紡織服裝領域幾乎每周都會出現產品檢測不合格的消息,H&M、Zara等品牌上榜已成家常便飯,最近由于“六一”兒童節的到來,針對兒童用品各方面的關注度相對更高,多個地方質檢局通報了兒童用品質量檢測情況,均出現了不合格批次產品,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那么企業又是如何保證自己品質的呢?答案是檢測。 對很多被查出有質量問題的紡織品來說,企業并不是拒絕檢測,而是沒有找到真正可用有效又可靠、有保障的檢測途徑。對企業來說,什么樣的檢測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紹興康仕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邊明亮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其實多數中小紡織企業都十分重視產品質量問題,但目前檢測費用之高讓很多企業放棄某些檢測項目。“比如一類產品每個項目的檢測費用至少要100 多元,但有時候小企業訂單沒有那么大,近千米布的檢測費用就要達到上千元,這對小企業而言成本比較高。”邊明亮表示,康仕的一些客戶對具體檢測項目一般均有明確說明,要求達到標準后才能實現采購貿易。對此,康仕一般都會按照檢測說明送給第三方檢測,主要以客戶需求為主。對沒有檢測要求的采購商,企業往往就省略送檢這一項支出。 企業除了對高昂的檢測費用望而興嘆,對一些檢測時間過長也表達了不滿。紹興大有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雪平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他比較青睞于檢測效率高的檢測機構,“公司送檢產品要等至少一個星期才能收到檢測結果,一些檢測機構周末是不工作的,這就導致檢測周期很長,讓客戶等的時間久。我更傾向于選擇一些效率高不耽誤流程的檢測機構。” 浙江敦奴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副總經理王勇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采訪時則從另一方面提出了目前檢測市場所存在的問題:“現在市場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多是對成衣做檢測,對面料供應商的生產沒有跟進,我認為成衣檢測機構應該從源頭把控才能防患于未然。”他表示,目前,國內面料企業因檢測成本高,往往不愿主動送檢。“如果檢測機構能夠把觸角延伸到面料供應商上游,實現出廠保質,就會讓我們下游企業更放心。現在品質管理對不合格產品的處罰尚不能遏制低劣產品的輸出,如何防患于未然,才是檢測機構需要深入思考的。而企業也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去管控源頭,減少后續出現的問題。” 其實,對企業來說,檢測機構不僅僅只是提供了一份檢測報告,檢測數據的分析對企業生產的指導意義更大,這不僅是他們與消費者搭建信任橋梁的一個紐帶,更是敦促他們不斷向前的動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紡織品的檢測部門共分三類:一是企業自行做檢測,如實驗室或第三方檢測機構;二是質檢部門,即質量監督局,其是對生產企業檢測,通常是去企業倉庫中進行產品抽查;三是流通領域,包括工商和消協,這種檢測是去商場進行產品抽查。 然而當下,很多企業由于質量意識淡薄,加之檢測成本過高等原因,并未為自己的產品做檢測,從而面臨著產品沒收、罰款、品牌形象損失,甚至違法的風險。 當然,也并非所有企業都是如此。一些大規模有實力的品牌企業就會在公司內部設立自己的實驗室,以提升產品品質。不過這畢竟是少數,因為實驗室不僅需要置備先進的檢測設備,還需配備相應的檢測人才,這是很多企業難以達到的,因此多數企業還是選擇了第三方檢測機構。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通過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具有紡織品服裝檢測能力的專門檢測機構或實驗室有100 家左右,還有近100 家檢測機構或實驗室沒通過CNAS 認可,但通過了“實驗室資質認定的評審”,具備了向社會出具第三方檢測報告的資質。這些檢測機構或實驗室主要歸屬于質量檢測技術監督系統、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各紡織行業協會、研究機構以及民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等。 作為國內權威的檢測機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獲得了國內眾多企業及國際機構和國際買家的認可,已成為美國AATCC、ASTM、英國SDC, 以及SDLATLAS、James H.Heal、x-rite、Datacolor 等國際標準機構和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同時也是奧地利蘭精(Lenzing) 公司在中國唯一認可的對其產品檢測的指定實驗室。據悉,中紡聯檢測中心檢測范圍涵蓋紡織品全部檢測項目,可滿足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并可為企業和國內外客戶提供高品質、快速、準確的檢測和相關的技術服務。目前,中紡聯檢測中心已成為國內最先進的檢測機構之一。 其實,除了對行業協會和第三方實力檢測機構的認可,地方區域的檢測機構也是眾多企業的重要選擇。作為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地的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阜城鎮,其當地政府就組織地方檢測機構建立了阜寧環保濾料科技中心,為地方企業提供檢測平臺。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檢測機構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檢測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有不少檢測機構涉水電商,以此來為自己的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中紡聯檢測中心、江蘇無錫檢驗檢疫局、浙江中紡標檢驗有限公司、寧波紡織品檢測中心等檢測機構就搶抓市場先機,成功創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商質檢平臺,并順利入駐淘寶網第三方質檢平臺。 此外,隨著微信的大熱,一些檢測機構還開通了微信平臺,其中以中紡聯檢測中心做的最為全面,其除了在平臺上設置一些常規的業務范圍介紹、標準信息、法律法規、淘寶質檢服務、中紡聯內刊等欄目外,還即時推送國內外紡織行業最新資訊、標準法規制修訂動態等信息,具有及時、高效、實用等特點。 從質檢開始
眾所周知,自2008年以來,歐美國家紛紛提高了技術或綠色標準,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增多,在服裝產品的安全、衛生、環保、反欺詐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據了解,這些貿易壁壘不僅提高了企業出口成本,不時有企業因為產品召回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有些還破產倒閉。 幾年前,日本纖維產業聯盟為保持紡織品安全標準與國際一致,制定了紡織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標準,并計劃對輸日紡織品進行特定偶氮染料檢測。雖然中國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18401)早已對特定偶氮染料作了限制,中國產品不必擔憂質量問題,但如果每批輸日紡織服裝產品都要進行偶氮染料檢測,就會導致企業成本大幅攀升。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牽頭建設了誠信聯盟“白名單管理體系”,護航我國紡織品向日本的出口。 但目前針對歐美等國的技術和綠色標準,我們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來說,與其被動遭遇產品被召回,不如主動亮劍。 無疑,紡織品檢測能為我們的出口提供這樣一張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企業送檢,雖然檢出的是一項項指標以及一串串的數字,但實則是企業在為自己的誠信檢測。檢測中沒有消費者的監督,沒有質檢以及工商的抽查??然而誠信卻是企業的第一名片。 實際上,無論是紡織服裝企業還是相關檢測機構,都在為行業產品質量做出努力,而在這種努力之下,國際市場對中國紡織品產品質量有了新認識,同時,在國內外市場上,我們與消費者的誠信體系也在重新構建。 檢測,檢的是質量,測的是良心。顯然,透過我國大幅增長的檢測需求,可以看出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也希望,在行業和檢測機構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步完善檢測制度和標準,而檢測機構面對著企業不同層次、多角度的需求,也應該深化服務內容,將檢測市場更為細分,提供更為周到的服務,為紡織服裝行業的誠信筑起堅實基礎。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