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稅改行業面對更大挑戰 |
本刊記者-徐長杰 4月8日,跨境電商進口零售商品稅收新政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跨境電商“免稅時代”劃上句號。 這項醞釀已久的稅收新政規定,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將不再按郵遞物品征收行郵稅,而是按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這意味著,自2014年中國進入“跨境電商元年”至今,我國跨境電商發展初期的“政策紅利”將消失,也就是說,新稅制令我國跨境電商正式告別了“野蠻式生長”階段。 實際上,新稅制使跨境電商平臺的部分母嬰、食品、保健品等品類稅負增加,而對于化妝品、電器類產品,根據價格區間的不同,稅負有升有降。對此,大多數電商平臺都還處于觀望階段,其海外產品并未進行大幅度調價,他們紛紛表示,目前,還需要時間來核對新稅率、對接系統。 就在新稅制實施的前一天,財政部等11部門也正式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1142個8位稅號商品“榜上有名”,包括部分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及部分化妝品等,其中也包含服裝。 那么,對傳統企業來說,跨境電商稅改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看到正面清單和兩萬塊錢限額之后,我認為線下企業是很開心的。”王府井百貨電子商務負責人劉春吉認為,國家通過這種調控,第一是在規范這個行業,第二,未來還是要趨于公平,線上線下不會永遠是兩種態勢。 長期從事代購的成都女孩Tracy也告訴記者,她經手的一個千元左右的包包,以前需繳納10%的行郵稅費,新政后是11.9%的增值稅,漲幅不大。“例如服裝,之前是20%的行郵稅,現在按11.9%的增值稅繳納,實際上是下降了。” 可以看出,在這項稅收新政下,境外優質紡織服裝產品反而有了更多價格優勢,國內企業想再靠低價贏市場,顯然喪失了競爭力。 其實,對于各跨境電商平臺來說,影響跨境商品價格的“大頭”是采購和渠道成本,而非稅率變化,未來真正考驗跨境電商的將是企業的國際供應鏈能力和國際貿易能力。行業洗牌以后,跨境零售進口將回歸本質,而國內企業也應該更多地思考,在新環境下應戰全球市場新一輪資源配置的生存法則。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