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色:如何在女裝市場獨善其身 |
本刊記者_賴松
這兩年,喜歡逛商場的人應該看到過一個名叫“MYSCISSORS”(希色)的女裝品牌。在全國各地的主流商場,希色是招商經理競相追捧的熱門女裝品牌。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期間,深圳當地的原創女裝品牌希色以清新雅致的形象再度亮相。在國內女裝同行感慨生意越來越難做的今天,很多人都想知道逆勢增長的希色是怎么做到的。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希色品牌的營銷總監張正玉。
![]()
可能很多人都不大了解希色品牌的歷史。這是個成立于2006年的品牌,目標消費群體主要定位在25~40歲的時尚白領。從風格看,希色具有設計師品牌的特征,產品有獨立的調性與氣質,但從品牌運營看,希色更像是一個大眾化特征明顯的商業品牌。 目前,希色在全國有300多家門店,其中直營店在80家左右。2014年,直營渠道的銷售增長超過120%,加盟也有75%以上的增長。張正玉告訴記者,從2015年上半年的業績看,品牌同期增幅已經超過去年,算是國內女裝品牌逆勢增長的典型。 在終端開拓方面,希色品牌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以及杭州、武漢這樣的重點省會城市會考慮A類商場,主要以直營店為主。張正玉解釋說:“一方面,考慮到這些渠道讓加盟商去做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品牌直營也是為了在當地市場樹立可供借鑒的范本,讓加盟客戶樹立信心。” 例如,在北京市場,希色分別在西單的君太、宣武門的SOGO、公主墳翠微等百貨商場開了6家直營店。“北京市場成功后,我們逐步打開了華北市場,目前在天津、石家莊、秦皇島、承德、張家口、衡水、保定等地都開了希色的加盟店。”張正玉說。
在談到希色逆市增長的原因時,張正玉認為,主要因為希色的產品性價比高,滿足了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希色和百貨商場、購物中心的合作也非常融洽。“在商場轉型背景下,希色品牌在商場體系內形成了良性循環。” 從銷售策略看,希色的產品在顧客中的認可度很高,因而帶動了較高的產品連帶銷售率。張正玉表示,一般情況下,一個顧客進店會買走三到四件衣服,一次性買10件產品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現在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專業,在產品風格和面料選擇方面,形成了非常專業的判斷。 和很多高端品牌類似,希色從來都不大幅度打折促銷,商場的活動也很少參加。張正玉說:“這么做是為了讓顧客感覺,買的產品是保值的。”希色回饋老顧客的方式是采取積分返利,以返券抵扣現金的方式讓顧客能在希色的門店循環使用。
希色的定位使其產品具有了很強的“包容性”,在終端市場,它的實際消費人群比年齡定位人群要寬泛許多。希色能夠精準把握市場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適應現代女性衣著需求,人們的心理年齡低于生理年齡,希色的產品實際購買人群擴展到了25~45歲之間。 其次,消費者除了喜歡穿出時尚感外,還喜歡穿得輕松、舒適,希色滿足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在面料上,棉麻絲類的天然材質面料使用較多,廓形也以寬松舒適為主。 第三,希色的產品價位優勢明顯。希色的加價倍率處在行業的中下游水平,讓利消費者。 在中央反腐的背景下,部分高端女裝品牌的業績下滑明顯,但張正玉認為,高端女裝的消費并沒有消失,消費者希望找到替代品牌,所以,希色在價格沒有大幅提升的前提下,以高端的品質滿足了這部分需求。 據了解,在終端市場,希色的夏季連衣裙、麻類面料產品的價格區間大多數在1500~1600元左右,真絲類產品大約在1900~2000元左右。從產品定價倍率看,希色在業內算是偏低的。
最近這段時間,希色的秋裝已經陸續上市。記者走訪了希色在北京的幾家直營店,發現作為過渡款式的早秋系列受到了較高的關注。 張正玉介紹,不管每年農歷新年是早是晚,希色上四季新品的時間節點都是卡死的,且每季上新點都會超前。如春裝在圣誕節開始鋪貨,直到農歷新年前,希色的春裝會全部上完。 希色每年要開四次訂貨會,其中春季的款式最少,但也有260款,夏季最多達到了300多款,秋冬都是280款。從款式數量和訂貨會的頻次看,希色已經在國內女裝品牌中做到了同行領先的水準。 張正玉說:“能做這么多款,很多人不相信,認為我們和設計工作室合作買款,但其實從來沒這么做過。希色能在設計方面領先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希色的設計團隊穩定;二是,希色的供應鏈和公司內部團隊穩定。” 張正玉還透露,希色的老板白寶森很喜歡設計,在產品研發過程中,不僅會把握風格,還會親自畫圖參與設計,希色的設計團隊還有一個關鍵人物——設計總監林月愉,這些都是希色的產品能夠保持穩定的原因。 這種專注的精神,貫穿著希色十年經營的方方面面,使希色以穩定發展的態勢,成為了本土女裝行業內持續增長的典型。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