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值、原材料暴漲,制造業迎“年關” |
本刊記者-李曉慧 意大利脫歐懸而未決,人民幣先來搶了風頭。近日,谷歌的美元兌人民幣“烏龍事件”在討論社區及朋友圈瞬間炸開了鍋,就此也反映了人們對匯率戰或將打響的恐慌。 按經濟規律來看,人民幣貶值有助于紡織服裝產業等輕工業出口,然而,各路專家還沒來得及發聲,一輪來勢兇猛的原材料漲價浪潮又席卷了眾多行業。 在此情況下,相關企業尤其是制造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叫苦,因為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加重了成本負擔,但由于剛熬過了“寒冬”,又不敢貿然漲價,擔心下游無法接受。糾結,構成了制造加工業的“年關”主旋律。 為什么會突然迎來一輪漲價潮?來自期貨領域的數據顯示,人民幣貶值等綜合因素影響下,明顯看到熱錢正源源不斷流向原材料市場。市場炒作放大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效應。仔細分析宏觀數據與產業數據后發現,此輪原材料上漲,價格上漲幅度要遠遠高于使用量的增長,存在著強烈的市場投機行為。 在紡織原材料領域,石油價格上漲,氨綸價格也不斷飆升,以過去的市場經驗看,氨綸原料成本加重,會使加工企業虧損面加大,但由于目前市場庫存有限,下游需求較為強烈,會迫使全產業鏈接受調價命運。 臺隆集團研發總監吳志輝則表示,除原料上漲外,染費也在上漲。不少染廠貼出漲價的通知,大面積印染企業的染費仍然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 然而,敢不敢漲?成本增加是否能完全體現在出廠價上?有業界企業家告訴記者,在如今的市場上,要提價是一件非常艱辛并且難以實現的事情。高端產品和新研發的產品相對比較容易提價,因為其客商主要要求的是品質,對價格并不敏感;新研發的產品,則是以款式打動了對方;此外,減少中間環節,也是提升利潤空間的辦法。 人們常用風云變幻來形容市場的變化莫測,利好與利空總似一對孿生兄弟,同時并存,相互依托。有道是辦法總比困難多,迷霧縱然沒有散去,一份靜氣與睿智總會指引著路途上的人們,找到新的坦途。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