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鄭雙燕和她的扶貧車間 |
題記2019年,鄭雙燕結束了她之前逾十年的在外務工生活,帶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就業創業經驗,回到了家鄉朝那鎮。當人們問到她為何放棄之前大城市趨于穩定的工作和生活,選擇回到各項建設都相對不甚發達的家鄉,進行這并不容易的創業時,她陷入短暫的沉默,而后說:“就算我用盡所有,也要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鄭雙燕今年34歲,朝那鎮什字村人,年幼幫家里勞作時受了小傷,受限于當時有限的家庭境況和醫療條件,小傷成了殘疾,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放下向上的態度、放棄積極 鄭雙燕(左起第三名)和工人們在車間共同學習 車間根據生產工藝分設剪裁區、整理整燙區、成品生產區3區500平方米,購置安裝縫紉機30臺、電子圓頭鎖眼機1臺、電腦平車50臺、定型整燙機組1套,具有一定規模生產加工能力。外出務工多年,鄭雙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通過“互聯網+訂單”,在阿里巴巴、豬八戒網等平臺發布服飾、布藝等加工信息,承接生產訂單;通過“互聯網+用工”,在“朝那黨建”微信公眾號、各村微信QQ群等發布務工信息,吸納本地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勞動力;通過“互聯網+銷售”,注冊淘寶、京東店鋪,銷售生產成品。自復工復產以來,共穩定吸納鎮域勞動力30人,其中殘疾人勞動力7人、貧困勞動力14人,帶貧、幫殘、助婦女,社會效益明顯。 朝那鎮人大代表、高崖村婦女李紅霞:"鄭雙燕身為一名殘疾人,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自身致富小康的同時以創辦實業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是回饋社會的大善之舉;我作為一名婦女,能夠感同身受照顧家庭和外出務工的矛盾,建辦服裝加工車間,解決了更多婦女就近務工就近收入的現實需要,提高了家庭收入,也有利于家庭穩定和諧。” 來源:朝那黨建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