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av精品,99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爱福利在线视频,久久精品青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微信圖片_20250707114549.jpg
以科技構建纖維材料核心競爭力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2017-07-10


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海安2017)探索產業方向

  本刊記者-郭春花

  未來,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需通過“3+1”重大技術突破、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品牌質量與提升等路徑,向功能性纖維材料開發與品質提升、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高性能纖維產業化和系列化等方向發展。

  6月20~21日,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海安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江蘇省海安縣化纖總商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相關專業委員會及分會、東華大學承辦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海安2017)”在江蘇省海安縣召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處長曹庭瑞,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呂洪鋼,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伏廣偉,江蘇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鄧加忠,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遠華,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迪,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晨軒等出席會議。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王玉萍主持會議。

  我國纖維材料發展碩果累累

  2016年,我國化纖產量4943萬噸,占世界化纖總量的74%,化纖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3%?;w工業已成為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上,端小平做《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技術與核心競爭力建設》報告,介紹了我國纖維新材料發展現狀、發達國家纖維產業革命、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的創新發展方向及路徑,為行業未來走向提供借鑒。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化纖行業在科技進步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先進基礎纖維新材料方面,具有阻燃、抑菌、抗靜電等功能的紡織材料整體技術進步顯著,主要應用于特種軍服和消防服、飛機和高鐵內飾材料、高檔紡織品、醫用衛材等領域;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核心技術取得新進展,總產能目前達到35萬噸/年,標準體系建設取得質的突破,截止到2017年,共計發布實施標準21項,且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

  關鍵戰略纖維新材料方面,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高性能纖維所有品種穩步發展,品種齊全,產能規模已居世界前列。碳纖維、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和連續玄武巖纖維發展基礎更加強化;間位芳綸、連續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產業發展進程加快;聚芳醚酮纖維、碳化硅纖維研發力度越來越大。

  前沿纖維新材料方面,我國前沿纖維新材料品種逐漸擴展,目前以相變儲能粘膠智能纖維、光致變色再生纖維素纖維、蓄熱聚丙烯腈功能保暖纖維和模擬人體器官用中空纖維等為代表的智能仿生纖維逐漸起步;靜電紡納米纖維、納米改性聚苯硫醚纖維、生物納米纖維和碳納米管在理論研究和應用方面均有所突破,以石墨烯改性聚酯纖維、石墨烯再生纖維素纖維、石墨烯改性聚酰胺6纖維材料為代表的石墨烯材料在纖維應用領域不斷擴展。

  總體來說,我國已成為高新技術纖維(含生物基化學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高性能纖維產能、潛在消費量世界第一,部分高新技術纖維的生產及應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部分滿足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的需要,常規纖維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處于領先國家序列。

  科技或將帶來顛覆性變化

  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指出,材料服務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和先導,支撐了整個社會經濟和國防建設。因此,新材料技術是世界各國必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當前最重要、發展最快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

  對于纖維材料的未來發展,高延敏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三品”戰略指出了方向。他說,《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有部分工程與化纖行業密切相關,化纖行業要以此為目標加快自身建設,比如制造業創新工程,化纖行業可從省級創新中心開始,爭取介入到國家的創新工程建設過程當中;強基工程方面,要攻克高強高膜的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的關鍵核心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方面,除了積極實施智能制造以外,還希望行業涌現出更多的智能制造典型;綠色制造工程方面,綠色循環已成為化纖行業主流,未來要繼續加強。

  對于化纖“三品”戰略,高延敏提到,近幾年來化纖行業技術改造讓很多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化纖在品質方面值得自豪;在品牌方面,化纖作為原料、材料,應與前端的品牌結合起來,創造纖維行業新的發展機遇。

  端小平指出,未來,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需通過“3+1”重大技術(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高性能纖維高端生產與應用和錦綸熔體直紡技術)突破、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品牌質量與提升等路徑,向功能性纖維材料開發與品質提升、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高性能纖維產業化和系列化等方向發展。

  端小平提出,以數字化纖維全流程生產技術、產業鏈智能生產追溯系統、化纖生產智能物流系統、智能示范工廠和智能車間突破性項目為代表的化纖智能制造,是化纖新材料行業創新凝結的碩果。要持續重點關注智能制造,提高信息化應用技術,大數據和智能制造可能會給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科技是我們的未來,科技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我們只有很好地應用科技,追求科技,我們的化纖新材料行業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倍诵∑秸f。

  化纖大獎花落各家

  為響應中央號召,激勵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進步、弘揚精益求精和刻苦奉獻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在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指導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聯合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和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三聯華鼎卓越基金”,并設置“杰出工程師獎”和“杰出技術工人獎”。會上,端小平與劉迪、丁晨軒共同在協議書上簽字,標志著這項基金正式啟動。

  同時,第一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三聯華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師獎”和“杰出技術工人獎”評選經過企業申報、資格審查、制定評分標準,集體討論、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示等環節,最終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獲得“杰出工程師獎”;江蘇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獲得“杰出技術工人獎”。此外還評選出優秀工程師24人和優秀技術工人20人。

  擁有化纖界 “諾貝爾獎”之稱的2017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論文頒獎典禮也在會上舉行。本次評選共收到有效論文409篇,經過專家初審、匯評、院士評價、查重、公示、基金會主席確認等程序,《耐服役自清潔協同雙效應彩色碳纖維的高效和宏量制備及其性能研究》獲特等獎,《民營企業母子管控績效考核體系建設》等9篇論文獲一等獎,《PTT/PANI復合導電紗的電學與力學性能》等21篇論文獲二等獎,《石墨烯基光子晶體纖維的制備及性能調控》等100篇論文獲優秀獎,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7家單位獲優秀組織獎。

  會上,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還被授予“國家錦綸功能纖維新材料產業基地”。作為南通市首家由科技部授牌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江蘇長江以北首批落戶縣級城市的省級高新區。產業園以錦綸單絲、錦綸復絲及其他高性能纖維等化纖新材料為發展重點,是化纖紡織行業高端企業、產業鏈配套企業和公共服務平臺,致力打造紡、織、印、染整及終端產品制造一條龍的產業體系,有很好的投資創業環境和政策,有完備的平臺載體優勢。鑒于此,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經實地考察評估,決定授予江蘇省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錦綸功能纖維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助力海安向現代化纖紡織產業基地邁進。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872143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
組織架構 | 版權聲明 | 訂閱中心 |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關于我們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200 版權所有 《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 技術支持 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京ICP備11016217號-19 京ICP備11016217號-23 京ICP備11016217號-2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8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7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8245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松溪县| 兰考县| 海宁市| 延寿县| 高平市| 安吉县| 云南省| 桃园市| 扶余县| 灵宝市| 榆林市| 原平市| 青龙| 芒康县| 天柱县| 遂昌县| 西丰县| 米脂县| 漠河县| 喜德县| 长葛市| 楚雄市| 旅游| 闸北区| 丹棱县| 仁怀市| 宁陕县| 剑阁县| 华宁县| 紫云| 靖远县| 鄂温| 崇阳县| 建湖县| 柳河县| 蓝山县| 克什克腾旗| 阳高县| 泾阳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