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本溯源 展現中國纖維勃勃生機 |
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7/2018即將發布 本刊記者-郭春花 劉嘉 袁春妹 陽春三月,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生機無限。在這樣的大好時節,3月15日,由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東華大學、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聯合主辦,江蘇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7/2018將再次登陸上海,傾情演繹中國纖維的精彩故事,追溯中國纖維的最初本源,向世界展現中國纖維的勃勃生機。 歷經五年發展,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不僅開創了原料端趨勢研究的先河,更因符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成為新時期“三品”戰略中引導行業品牌建設及新品開發的重要內容,而且已經被列入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中重點發展領域,要求“定期發布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引導纖維新產品開發方向,提升豐富終端產品功能”。 伴隨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的步伐,由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導的“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工作也于去年全面啟動。該項工作也被列為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按照國家統一的綠色產品合格評定體系建設要求,推進包括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等產品在內的‘綠色纖維’及綠色紡織品的認證”。 即將迎來六歲生日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今年關注哪些領域?將重點發布哪類纖維?“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啟動一年來,對引導下游發展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近日,《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了主辦方及下游相關行業負責人,且聽他們對上述兩項活動的見解和看法。 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 引領產業華彩蝶變 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
歷經五年的發展,如今的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會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纖維行業盛事。今年,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7/2018發布會在緊扣“Fibers Change Life纖維改變生活”這一主旨思想的同時,將對經典與時尚、自然與現代展開深度思考,以“本源與生機”為主題,力推“纖戀·舒馨親和”和“纖動·綠色先鋒”兩大篇章。 日臻完善 成為“三品”戰略實施重要平臺 為了提升“中國纖維”品牌整體競爭力,引導化纖企業注重品牌建設,在化纖工業持續多年重視數量、重視規模之后,尋找到新的突破點,從2012年開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聯合多家單位,創新性地推出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看來,這個從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的活動,歷經五年發展日臻完善,不僅帶動企業研發新纖維品種,更成為企業開拓品牌發展道路的一種有益嘗試。 有關數據顯示,參與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的企業平均研發投資比例從2011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8%。在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平臺上,300余家企業參與了申報,涵蓋500多個纖維產品。經過嚴格的評審與篩選,五年來共發布21大類纖維品種,來自120家化纖企業的180個產品在這一平臺上進行了推介和展示。五年來,通過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共支撐了48個相關化纖標準的建設,約占五年內全部新建化纖標準的30%。 此外,“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戰略研究”榮獲“紡織之光”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十二五”期間,共有約20家入選企業的相關技術與產品獲得“紡織之光”科學技術進步獎,共有約10家入選企業的相關技術與產品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年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纖維品牌建設推進體系。“活動除打造中國纖維整體行業品牌外,更要求申報產品必須擁有自己的品牌,從而推動化纖企業的品牌發展意識。”端小平談到,五年來入選的纖維品牌達94個,其中有約50%的企業在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又建立了產品自身的品牌,并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以及下游與終端用戶的廣泛好評,如盛虹集團的異彩紗、新鄉化纖的幻彩絲、山東英利的瑛賽爾、新會美達的達麗綸等。 示范效應明顯 企業參與度創新高 近幾年來,業內人都明顯地感覺到,相較于五年前,作為上游的纖維原料企業對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的熱衷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去年,在宏觀和行業經濟都不景氣的形勢下,化纖企業的展出面積、展商數量和規模都達到了歷史新高。 “這些變化離不開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的功勞。”端小平解釋,“在活動的帶動下,企業創建品牌和研發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為了展示自己的創新成果,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更為了向國內外同行證明自己的行業地位,企業紛紛選擇在紗線展刷‘存在感’。而展會也給企業帶來了實惠,很多企業在展會現場就獲得了訂單。” 本屆發布會,為方便更多的企業和觀眾參與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主辦方特意將活動安排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5.1號館與2017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同期同地舉行。 隨著活動效果的發酵,積極參與其中的企業從中獲得大收益,企業培育了自己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聲譽、影響力等軟實力得到了提升。在此示范效應帶動下,今年有十幾家企業踴躍參與發布會,并在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指導下策劃推出企業產品發布秀和發布會。 對于企業深度參與發布會,端小平表示:“過去一直都是協會唱獨角戲,將品質最好、差異化程度和附加值最高的產品在會上進行集中展示,但這種集中展示有一定缺陷,一是深度不夠,二是有些企業的好產品因為不在展示主題內而失去展示機會。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的發布形式啟發了行業企業,所以有了今年眾多企業的系列發布會和發布秀,企業真正在這個舞臺上唱起了主角。” 五年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在為行業企業推廣產品的同時,實際上也達到了以發布會的形式對企業進行培訓的效果。“無論是參加紗線展還是舉辦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積極引導化纖企業轉型升級,做好新產品研發,做好品牌建設,不再把目光聚焦在數量和規模上。在此過程中,希望協會和企業互相啟發、互相借鑒、互相促進,最終真正形成良性互動。”端小平說。 順應潮流 緊扣時代主題 一直以來,我國化纖工業堅守“以人為本、衣被天下”的初心,艱苦奮斗,成就纖維大國,不僅保障了我國億萬人民的穿衣問題,而且滿足了世界眾多消費者穿衣的品質需求;堅守“國家使命、責任擔當”的雄心,自主創新,構建了品種齊全的高性能纖維中國制造平臺,支撐了國家安全與戰略發展需求;堅守“環境友好、永續發展”的信心,勵精圖治,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再生纖維資源產業鏈,實現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端小平認為,在經歷規模擴張、快速發展到如今的新常態,我國化纖工業“不忘初心、堅守本源”,必定會引領發展,開創未來。 然而,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傳統的發展速度與方式面臨危機,化纖行業必須迎接挑戰,正視危機,改變發展理念與戰略。在端小平看來,化纖工業未來需從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融合中,改革加工體系,解決勞動力資源約束、環境約束、能源約束等問題,才能克服“危機”強化“生機”;從產業鏈價值鏈協同創新中,推進品種品質品牌建設,構建新型的主動響應的市場體系,才能跨越“危機”激發“生機”。 為此,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7/2018主題設定為“本源與生機”, 推出“纖戀·舒馨親和”和“纖動·綠色先鋒”兩大篇章。端小平解釋,本屆趨勢發布旨在通過對“產品本源”、“技術本源”的解讀,分析纖維的“產品生機”、“技術生機”、“應用生機”,為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化纖行業提供思路。 本次發布會的創新跨界亮點也實現了全面升級:首次與國畫大師陳忠洲牽手,上演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的精彩碰撞;而再度聯手知名設計大師與藝術家的跨界合作,則將力獻一場中西合璧、時尚無界的全感官時尚纖維大秀;除此之外,明星大咖、新生代藝人、時尚名模等也將鼎力助陣,傳達和演繹最前沿的時尚理念和先鋒態度。 此外,今年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主題展區”除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7/2018概念區”、“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入圍企業,還特別增加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五年回顧時間長廊”,展示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五年來走過的非凡足跡。 產業鏈視角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 楊紀朝: 新纖維使用量增加是大勢所趨
已舉辦五屆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通過研究下游趨勢,提煉上游發布主題,再對外發布具有市場價值的流行新纖維,對于下游終端企業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纖維、紗線和針織行業是可以實現直接溝通的上下游關系,但是雙方現在存在供需錯位的情況,許多新纖維找不到合適的下游來應用,而許多針織企業所需要的原料又很難在市場買到。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能夠幫助扭轉這樣的情況,實現上下游更有效的信息對接。 目前,從針織產品的發展趨勢來看,新纖維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以多種纖維組合在一起混紡的新型紗線的比重占到針織用紗的70%~80%,這一現象的出現也是由針織產品市場所決定的。現在針織市場的新產品層出不窮,其中一方面是設計上的創新,另一方面便是紗線原材料的創新。 綠色發展毫無疑問是整個紡織行業大勢所趨的方向。綠色發展除了原料必須是綠色的,還要實現生產加工環節的綠色,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發展是趨勢。“綠色纖維”標志認證的推廣,對整個紡織行業促進綠色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上游提出了綠色發展對于下游來說也是一種倒逼,一種傳遞,一定會引起下游的重視和思考。 紡織工業的綠色發展是全產業鏈的事,盡管現在由于一些共性的關鍵技術導致完全實現綠色紡織成本較高,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工藝的改善,某些關鍵環節的成本會逐漸降低。而且將來的綠色紡織品一定是大眾化的產品。所謂大眾化就是被消費者普遍接受,而只有消費者普遍建立起綠色消費理念,綠色的產品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 李陵申: 產品開發要集成全產業鏈
近幾年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形式越來越時尚,發布的產品種類不斷完善,且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綠色纖維”標志認證自去年啟動以來,已有一大批企業通過了認證。它們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原料,助推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加快創新步伐。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化纖行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進行結構調整,研發出眾多高精尖產品,實現了高端突破,不僅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提供了新穎的原料,更有效遏制了國際同類纖維在中國市場高價位的壟斷,降低了高端紡織品的生產成本,使得應用領域更加廣泛。建議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在突出時尚的同時,進一步加大高精尖纖維的推廣,提升其在下游領域的知名度。 但是,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作為新產品的推廣平臺,也仍然需要成長。一是引導企業全產業鏈系統開發產品,滿足應用和工程技術的要求。比如聚酰亞胺和芳綸的染色性,要在作戰服領域實現符合國際標準的藍黑色系,否則纖維性能再好也依然存在局限。再比如殼聚糖纖維,現在作為二類醫療產品已經實現了廣泛應用,但作為三類醫療產品就遇到問題,植入體內會引起炎癥,而且降解時間過長,限制了該纖維進一步的高端應用。二是要加大成果轉化的對接。要建立全產業鏈協同機制,建立基于全產業鏈的應用開發系統,建立有效的成果轉化平臺,否則整個行業會陷于高端產品低端化的尷尬局面。 “綠色纖維”也是同樣。纖維的綠色是生產綠色產品的基本保障,“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工作是紡織行業培育綠色品牌、打造綠色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對于整個紡織行業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色纖維所包含的品種,比如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物基纖維之間區別很大,建議可以針對不同品種提出一系列應用整體解決方案。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 張慶輝: 趨勢引領 “纖”入為主
產業鏈上游的纖維產業持續關注終端消費領域,關注最終消費者,是引領產業發展,提升行業服務的戰略性創新。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一直在關注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不論是從民用纖維價值提升的角度,還是建設纖維強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抑或是通過趨勢引導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生態的角度來看,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都堪稱一大創舉。 一直以來,中國紡織業的上游產業都給人以“實力雄厚”的印象,這源于上游企業對制造能力、技術工藝與標準的持續發力和深厚基礎。特別是近年來在科技纖維方面,做了很多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并且在軍工、航天等特殊領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高科技的工業纖維和特種纖維是王冠上的珍珠,而我國民用纖維占纖維總量的75%,如何通過流行趨勢的引領,提升民用纖維的價值,其重要意義并不亞于在高精尖領域的突破。 五年時間里,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從內容、形式到組織方式,每年都在向前邁進一步,并在行業內形成相當的影響力。展望未來五年,隨著消費引領產業發展作用的持續提升,纖維流行趨勢應該加強對終端消費的關注度,利用一切能夠影響終端消費者的平臺提升影響力。同時,繼續加大企業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形成共識。 產業鏈中的各環節從來不是孤立的,設計師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設計師要加強與上游的互動與合作,通過這樣的鏈接、融合,碰撞出更多火花。 譬如“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工作,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和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行業必須要關注的內容,它的實現路徑不僅是自上而下的,也應是自下而上的。 著眼未來,唯有凝聚行業的共識,促進上游纖維企業與服裝設計師的融合,才能實現傳統產業向時尚產業、綠色產業轉變,實現紡織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 陳大鵬: 產業鏈協同創新助推強國建設
纖維是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重要源頭,其生產開發為終端產品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特別是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舉辦五年來,站在終端產品的角度,研究消費趨勢、消費需求的變化,從而發布了一系列市場實際需求的纖維產品,不僅讓纖維生產企業受益,更為服裝產業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原料,帶來無窮的想象和空間。 綠色制造是中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制造包含多層含義,一是生產過程和所用原材料要環保。對服裝行業來說,雖然生產過程不會引起過多的污染問題,但是在生產牛仔、免燙等特殊風格和功能的服裝時,則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環保問題。未來希望纖維企業加大產品開發,在纖維階段就實現終端服裝所需功能。 二是產品要適銷對路,用設計創意等手段創造需求,減少庫存減少浪費。這就需要企業通過創新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通過技術進步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三是要提升消費者的價值觀,引導消費者從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去綠色消費,對中國服裝行業來說,這將是很大一塊待開發的領域。 當前,我們正處在紡織強國建設的關鍵階段,但是要看到,紡織強國的“強”,其核心一定是整個產業鏈的“強”,從上游到終端,包括設備,每一個環節都要強,這樣的強才是真正的強。 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和“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活動的舉辦,集結了一大批優秀纖維企業。今后國內服裝品牌應與這些一流纖維供應商強強聯合,將上下游集成創新產品開發作為著力點,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研究終端消費趨勢,將信息快速反饋給上游,從而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未來,相信在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機制下,紡織強國夢想一定會早日實現。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 鄭潔雯: 合力營造綠色消費氛圍創造綠色需求
隨著化纖工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新型纖維不斷涌現,棉紡織業應用非棉的比重也不斷提升。據估算,2015年我國棉紡織行業使用非棉纖維量達到1260萬噸,占比超過55%,根據棉紡織“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到2020年,行業將使用1400萬噸非棉纖維,絕大多數來源于化學纖維。 在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導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上,涌現出多種新型差別化纖維,在指導和引領棉紡織行業紗線產品開發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制造2025》中,“綠色”是全文的主色調,把綠色制造作為主要方向之一,也是中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幾年來,很多國際終端品牌已經有意識地要求紡織品服裝生產的各道工序都要符合環保要求,比如采用原料、加工工藝等要綠色環保。化纖行業開展的“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活動,可謂從原料端實現了綠色環保,對于后道加工生產綠色紡織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棉紡織行業也一直非常重視綠色環保產品的開發和應用,特別是部分龍頭企業,完全具備生產“綠色纖維”類紗線和織物的技術能力,從近幾年棉紡協會舉辦的優質紗線評比樣本來看,化纖混紡紗線的參評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就包括大比例的原液染色纖維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的功能性紗線等。 棉紡織行業所用的化學纖維主要是各類短纖,少量使用長絲纖維作為芯纖維。目前大部分的“綠色纖維”都可以應用于棉紡織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沒有難度。下一步,無論是棉紡織行業還是化纖行業,關鍵是要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創造綠色需求。 此外,近年來,包括化學纖維在內的大宗原料產品價格起伏波動,后市難以預料,內外市場需求不旺等因素,給棉紡織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困擾,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使用“綠色纖維”的積極性。未來,希望棉紡織行業和化纖行業能加強合作,有效對接上下游,讓棉紡織企業更多地了解國產綠色纖維及其生產企業,推動我國綠色紡織品的發展。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總設計師 王易: 綠色纖維助力家紡產品提升競爭力 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自舉辦以來,以敏銳的判斷力確保自身產品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對流行產品的預期,其中包括對預期產品流行文化、審美意識的認同。作為纖維應用行業,該活動的舉辦不僅讓家紡行業捕捉到下一季或未來流行的大致方向,還讓企業能夠有效地控制產品的研發成本。未來,在產業鏈聯動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更應加大與終端產業結合,真正將上下游串起來,增強流行纖維的實用性。 在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綠色發展”對于紡織工業的發展來說愈發重要,家紡行業也不例外。近年來,在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家紡流行趨勢中,每一季都會涉及到綠色、環保,特別是在面料和芯被類產品的開發上,企業越來越追求天然、綠色、環保的理念;在比較常用的化纖類產品中,企業更青睞生物基化學纖維、玉米纖維、大豆纖維、牛奶纖維等綠色纖維,這類纖維不僅質量優于天然纖維產品,在價格上也有較大優勢,為家紡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正在進行的“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既是一項品質認證工作,也是一項品牌活動。它一方面促使企業在綠色轉型升級中實現新的跨越,進而推動品牌的發展意識,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長遠目標;另一方面設立了綠色品牌標準,帶動了整個行業提高產品品質,給下游原料采購提供了更深層次的保障,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實現產業升級,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的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和循環發展。 |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