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周刊的故事|牛繼舜:愛屋及烏 |
牛繼舜 /文 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教授、博士牛繼舜 自2002年我到北京服裝學院任教,就百分百使用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電子數據庫查閱文獻資料,電子數據庫查找資料非常方便,文獻可以下載,方便歸類整理。但是電子數據庫查到的文獻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們關注的是文獻的主題與內容,對于文獻出處的關注要比紙質文獻弱很多,因為在圖書館里查閱紙質文獻時,通常是按照期刊來查找的,對期刊的封面、版式、目錄、內容等都會有比較深刻的印象,而電子文獻多是在標注參考文獻時才去關注期刊的名稱。 我想我是引用過非常多的周刊的文獻,但是直到2008年我的學生劉嘉從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畢業時去到周刊任職,周刊的名稱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劉嘉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我并不是她的專業課老師,但我是她們班的班主任,她是第三任班長,成績優異,考研時也跟我商量過, 因為劉嘉的關系,我 一是快。我們做學術研究,所看的期刊多是月刊,也有雙月刊,其審稿速度較慢,出版周期較長,時效性受到一定影響。而周刊的出版速度要快得多,可以提供最新的資訊。 二是新。周刊有自己的記者隊伍,他們思維敏銳,善于 三是廣。周刊的文章內容廣泛,涵蓋紡織服裝的全產業鏈,有宏觀也有微觀。 四是準。周刊的專業記者們總是能夠提供一手的數據,一手的采訪,周刊的文章有數據有分析有預測,準確性高。 總之,每次在周刊上查到我需要的主題文獻時,我都很欣喜,都會特別標注上,細細研讀,經常有很多收獲。我在做研究時,會優先引用周刊的文獻,因為周刊的文獻質量值得信賴,一般不需要再進行核實與甄別。我遇到矛盾的數據和觀點時,一般也會以周刊的文獻作為評判依據。 時間到了2018年,我帶了第一個專業碩士邵園園,巧的是邵園園的校外老師就是周刊的雷蕾主任,這讓我和邵園園倍感榮幸和親切,雷蕾主任親切和善,總是非常配合北服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我再一次地愛屋及烏,對周刊的喜愛更濃。 在《紡織服裝周刊》20歲生日這際,我衷心祝愿周刊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代,以立于時代潮頭的姿態,寫出新的輝煌! |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