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強:不高冷 不將就 |
本刊記者—胡晶 廣州紅棉國際時裝城總經理卜曉強不是一個高冷范兒的管理者,在紅棉市場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他跟商戶走得很近,對場內的自主品牌如數家珍,對商戶的需求和困難了如指掌。在紅棉市場的一次次改革和創新的嘗試中,卜曉強每次都在起步階段親力親為,與整個紅棉團隊以及場內商戶共同戰斗在改革創新的第一線。他并不高冷,相反地,他很親和、炙熱、能包容、會變通。盡管如此,在一些原則性的層面上,他卻比誰都“難應付”。
為品牌質量事無巨細 今年4月,卜曉強榮獲“2014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他能成為全行業的創新型領軍人物,僅僅“不高冷”是不夠的,他在“不高冷”的同時,也“不將就”。“不將就”是時下最熱門的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卜曉強做事業的一套準則。如果說“不高冷”是他的處世態度,那么“不將就”則是他做事業的基準。 卜曉強很注重自主品牌的質量,每年都會不定時地邀請工商、質監、消委會等有關部門對場內品牌的質量進行隨機抽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每當談起最近三年的抽查結果時,他對2012年、2013年的兩次100%合格的檢測結果輕描淡寫,卻對2014年的一個吊牌的失誤記憶深刻。在卜曉強看來,品牌質量100%合格是紅棉應有的水準,而那個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能算作質量問題的“吊牌事件”,卻是他心里時時刻刻的警醒。 卜曉強帶領紅棉在國際化、時尚化、品牌化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接受著一路鮮花與荊棘。紅棉作為廣州流花商圈的支柱型市場、全國服裝專業市場中時尚性的風向標、本土市場國際化的先驅、中國服裝自主品牌孵化的重要基地??總結紅棉市場在中國服裝行業內所作出的貢獻和所取得的成就是個大工程,恐怕再怎么細致入微的人也無法做到毫無遺漏。在大小事務如此繁雜的日常工作中,卜曉強卻對這個“吊牌失誤”事件屢屢提及,“當時檢測出的產品成分標簽和吊牌上標明的成分不符,因為當時的吊牌是舊的,那個商戶忘了換上新的吊牌,這是那次抽檢的唯一一處瑕疵。”他能清晰地記住當時得每一個成分的含量、每一個數據和細節,他對品牌的質量問題的重視,清晰地寫在了他對這個小吊牌的精準記憶之中。 這也許就是紅棉的品牌化之路成功的根本原因。紅棉連年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的“中國服裝成長型品牌”評選工作中,先后為中國服裝行業培育出了八十多個優秀的服裝自主品牌。卜曉強認為,專業市場早已不是普通的服裝集散流通平臺這樣簡單的角色,一個真正優秀的專業市場是能夠幫助每個弱小的品牌強大起來的能量源。 卜曉強在品牌管理方面,有著寸步不讓的原則,比如一些標準化的門檻、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他強調紅棉的品牌從準入門檻開始就有嚴格的把控,“我們的招商把關很嚴,要明確有做品牌的意識,我們要去品牌的總部親自審核,品牌要有正規的廠家生產。如果這些條件都滿足了,我們會幫助品牌進行商標注冊的申請、相關部門的協調、原始資料的整理等工作。經過嚴格的品牌化發展,目前紅棉場內自主品牌的比例已經超過60%。 談到“中國服裝成長型品牌”的申報,卜曉強也堅持著紅棉的一套原則。紅棉不僅僅用渠道和銷售額等量化的數據來評價品牌,在數據基礎上更看重品牌的質量和誠信。與客戶糾紛記錄多、缺換貨退貨情況嚴重的品牌,都失去了被紅棉推舉的資格。“我心里對于成長型品牌的含金量有自己的考量標準,不能僅僅通過一些數據來判斷,更要考慮到品牌的可持續性和口碑。所以,紅棉在給消費者推薦每一個品牌之前,首先做到的是捫心自問。” “成長型品牌”對于紅棉來說并不只是爭取榮譽,而是實打實地為品牌謀發展。過去幾年榮獲成長型品牌的商戶,在市場服務、參加展會、交流學習等方面,都會掌握一定的優先權。獲得認證的那一刻并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正因為如此,卜曉強對于品牌孵化的態度一向是慎重、慎重、再慎重。 在做事業的間隙“做夢” 卜曉強常說,服裝產業跟其他產業不一樣,永遠不可以簡單地把服裝當做生意,服裝業是時尚產業、美的產業、藝術的產業。紅棉國際時裝城一直以來都在國內專業市場領域中給人一種“顏值很高”的印象,似乎每次紅棉的出現都伴隨著“時尚”、“國際”等前綴,作為一個市場,紅棉確實夠潮了。而紅棉的管理者卜曉強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夢想家、理想家,并且,他通過全力推動紅棉的一次次突破,把夢想照進了現實。 在“時尚化”和“國際化”的一步步拓展過程中,紅棉在行業內屢次掀起了開拓性的創舉。從打造“韓人治韓”到推動歐洲層的誕生,從打造紅棉國際時裝周到力挺原創設計力量,紅棉所扮演的角色已經遠遠超過一個服裝專業市場應盡的義務,而是在“圓夢”,紅棉的夢、本土自主品牌的夢、中國服裝行業的夢。 2009年紅棉試水韓人治韓,吸引了大批包括韓國知名設計師明裕碩在內的實力品牌入駐,如今紅棉的韓國品牌格局已經凸顯,紅棉作為韓國品牌拓展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在韓國的知名度也日益提升。針對歐洲市場,2014年年初紅棉聘請安德利為歐洲品牌服飾渠道部運營總監,對歐洲渠道拓展模式和品牌引入儼然更加務實。安德利帶領紅棉品牌以考察團的形式參觀了意大利博洛尼亞的centergross及那不勒斯的cisnola服裝專業批發市場,鑒賞世界頂尖品牌的最新面料和款式,品味歐洲的潮流與時尚,考察當地人的時裝和生活方式。紅棉也邀請了意大利國際時尚專家Matteo Bardi前往紅棉自主品牌的設計工作室及生產車間進行了參觀交流。通過一次次的國際性交流,紅棉的自主品牌對不同面料的考究、過硬的做工、特別的裁剪都有了新的認識,對國際流行趨勢有了前瞻性的見解。今年5月,紅棉再次邀請六位意大利知名設計師來到紅棉挑選六個優秀品牌進行一對一指導,把品牌的進階服務做到了極致。 除此之外,紅棉還實現了專業市場與時裝周的突破性碰撞。2013年首次將米蘭秀引入中國,在促進中意兩國時尚服飾產業交流合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凸顯紅棉國際時裝城的國際化水平。2014年紅棉國際時裝周紅棉攜手時尚專家奧瑞塔打造更接地氣的“米蘭時尚秀”,成為國內品牌和意大利時尚品牌對接、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卜曉強說:“服裝設計師與服裝企業一直缺少一個良性的接入點,為了使自主品牌更好地開發設計、可持續發展,紅棉愿意搭建這樣一個平臺,建立企業與設計師的優質合作,設計師產品的產出并銷售,多方位為一體地支持新銳設計師的發展,推動中國本土設計師與海外設計師的設計交流,通過審美觀念的碰撞從而帶動整個設計師界的時尚崛起。” 在服裝行業中 “我”究竟是誰? 談及專業市場在中國服裝行業的大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卜曉強講了很多,結尾處他忽然說:“我從1984年開始進入商業工作及專業市場行業,我不是為某個特定的品牌服務,而是為整個產業服務,這個就是專業市場存在的意義。”那句他并沒有真正說出口的“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卻透過他講的每一個字,得到了最精準的呈現。 專業市場在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過程中曾被貼上很多標簽:雜牌、山寨貨、批發攤、格子鋪等等,對比過去的十幾年,近些年來中國的優秀專業市場已經逐漸撕掉了這些標簽,大力扭轉了專業市場在全行業的固有印象,市場品牌變得更有后勁、更有競爭力、更有存在感,專業市場的時尚性和品牌孵化的功能也越來越凸顯。市場的形象在逐漸改變,這值得每一位市場人驕傲,卜曉強也是如此。 “專業市場和服裝品牌的感情,與商場百貨不同,市場往往是從哺乳期開始接觸一個弱小品牌,通過各種配套服務、引導培訓、‘引進來走出去’等一系列的工作,把這些品牌培育長大,看著他們由弱到強,這是一種非常強的成就感。”卜曉強說。 很多人把專業市場形容成老師,看著一代代學生被自己培育成才之后就畢業離開自己,飛向更廣闊的天空,而市場卻一直在原地迎接一批批新生,做著重復的工作。卜曉強認為這樣的形容并不貼切:“比起老師,我覺得市場更像校長。我們做的是為行業推新秀的工作,這個過程是至關重要的,紅棉這么多年來無論是推行國際合作還是力挺原創設計,在品牌身上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和成本,但是我們做的并不是循環往復的工作,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工作。在品牌培育的過程中,我們市場的孵化能力、市場的整體競爭力逐漸提升,我們紅棉這塊招牌也會越擦越亮。”如今,紅棉國際時裝城自身已經成了一個金字招牌,國內外以紅棉為名稱注冊成功的商標就有幾十個。“紅棉國際”、“紅棉國際時裝城”這兩個商標先后被評為了廣州市著名商標。 在培育過程中,也有很多無奈。卜曉強說:“不是每個小學生最終都能考上大學,如果過程中投入了很多,最后還是沒能成功,那也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更多地還是要看品牌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專業市場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些品牌做大了會走上國內外各級市場,這是發展的規律。從我的角度,我不怕品牌壯大之后離開我,相反地,如果我的學生有一天離開了紅棉市場,出國深造發展,那我的成就感會更大。因為我不是在做管理,而是在做服務,我不是為某個特定品牌服務,而是為整個服裝產業服務。” 卜曉強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有智慧的長輩,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校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