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跨國集團的新跨越!徐迎新、李陵申帶隊調研東方國際集團 |
中國紡織工業是中國第一大凈出口創匯產業,始終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發揮著重要支柱作用,行業創匯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近年來一些外貿企業紛紛進行國際布局,帶動中國紡織產業進入全球布局階段。那么身處一線的外貿企業市場拓展情況如何?其海外布局出現哪些趨勢?發展模式有何特色?面臨哪些困難?未來發展著力點是什么?
3月13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李陵申帶隊的兩路調研組匯聚上海,組織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召開了一場以企業外貿發展及“一帶一路”布局現狀與行業國際化投資特點為主題的座談會。中紡聯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中紡聯國際貿易辦公室主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林云峰,中紡聯市場部主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梁鵬程等參與調研。 工業聯姻時尚1+1>2優勢明顯 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具有150年歷史的上海紡織集團和具有近70年外貿歷史的原東方國際集團于去年8月聯合重組而成,是一家擁有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以時尚產業、健康產業和供應鏈服務為核心主業,以科技實業、產業地產、金融投資為支撐的大型跨國集團。2017年,集團營業收入970億元,利潤22億元,進出口81億美元,是中國最大的紡織服裝集團和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 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季勝君介紹,東方國際擁有貿易與國際化、品牌與時尚、科技與制造、健康產業、供應鏈服務、不動產開發經營和金融投資等七大業務板塊。 通過全球布局、跨國經營,東方國際集團跨國企業雛形已經基本形成。作為上海最大的綜合性貿易集團,東方國際始終堅持全球化視野,不斷提升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在產業鏈上、在關鍵環節上進行全球布局配置資源。在發達國別市場,集團積極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開展國際合作,集聚資源,瞄準紡織科技含量高和時尚度能力強的標的,進行產品、市場、技術、團隊、資本五大要素可持續的集中收購。集團目前擁有制造企業100多家,收入占比近20%,其中海外制造企業數占集團制造企業近50%,企業近一半的員工為海外員工,擁有海外業務機構96家,分布在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 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封亞培介紹,集團非常重視科技制造這一板塊,去年召開了科技創新大會,圍繞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先進制造業,支撐時尚產業,對集團科技創新體系進行了新的規劃和布局。提出以時尚、健康、工物貿服供應鏈三大產業群為重點,用開放的思想、全球視野、市場眼光、集成的方法,建設一流的企業、實驗室、研究所、人才團隊。 外延擴張內涵增長 近年來,集團及下屬企業在傳統貿易和制造的基礎上立足“全球布局、跨國經營”的定位,進行外延擴張和內涵增長,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三槍生活館 去年,“三槍內衣”這個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剛剛度過了80周年的生日。上海三槍(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曹春祥說,三槍在全國有26個分公司,3000多家渠道,160多家直營渠道,去年銷售實現20億元。近幾年來三槍圍繞渠道建設實現了轉型升級,兩年內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了近800家ULOVE三槍生活館渠道新模式店,打開了品牌營銷轉型升級的新路徑,銷售增長了30%~40%,預計今年仍會增長30%。目前,三槍又在嘗試推出“無人售貨智能柜”,現在已在上海的醫院、賓館附近投放,效果比較明顯,未來將在全國推行。 曹春祥介紹,在此基礎上,三槍還將探索試點體驗式零售終端等新零售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貫通,打造獨具特色的“零售+產業生態鏈”渠道模式。同時,“三槍”將在亞洲其他國家率先開出品牌的海外線下實體店鋪,憑借在國內電商領域的成功經驗與資源優勢,打通各大跨境電商平臺,強勢推進“三槍”的線上海外購業務。同時,“三槍”將進一步打造全球化的供應鏈支撐體系,積極對接國際前沿的全球時尚設計資源,努力提升“全球布局、跨國經營”的專業化運作能級。
上海市紡織品進出口公司 有著60年發展歷史的上海市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公司副總經理朱毅介紹,公司產品主要以棉滌綸布為主,產品雖然常規,但近年來公司年出口額一直穩定在3.3億美元,這源于三方面的優勢。
朱毅談到,未來企業將更加注重提升產品結構,向快時尚、功能方向發展,并拓展和整合供應鏈,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申達境內工廠 上海申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志軍介紹,近年來,申達股份在服裝外貿、車用紡織內飾、新材料產業三大板塊取得了新變化。服裝外貿方面,申達股份在美國開設或收購了4家貿易公司,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供應鏈優勢也更加明顯,未來將加強外貿轉型升級和國際化拓展,努力向以自營為主的供應鏈集成服務商轉型。車用紡織內飾方面,企業利用技術、資本紐帶,不斷提高車用紡織品市場集聚度,通過收購美國車用紡織品公司股權,實現從軟飾到硬飾的拓展,并實現了車用紡織品市場占有率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紡織新材料是公司重點發展的新興業務,產品涵蓋了沼氣膜結構、建筑膜結構、防水卷材、充氣材料、車用蓬蓋布和多個種類自主研發的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于民用、軍用領域。 “企業現在面對的困惑是如何增強國際化運作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我們正在籌建一個車用紡織品技術中心,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未來能提升汽車內飾業務的全球研發協同能力。”陸志軍說。 上海申達科寶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申達股份新材料事業部下屬的企業,總經理胡淳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新材料的研發是基于補充和替代傳統材料而研發,目前我們在多功能材料補充方面基本沒什么問題,但是在替代材料研發方面面臨挑戰,急需做些新變化。但是現在比較迷茫,不知未來如何走好新材料產業這條路。” 申達境外工廠 匯率、環保是最大影響因素 201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實現了微增,預計今年也將平穩增長。不過今年1~2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卻出現飛速增長,增速遠超全國外貿出口。據海關數據統計,2月紡織品服裝出口203.5億美元,增長85.3%,其中紡織品出口89.2億美元,增長94.3%,服裝出口114.3億美元,增長78.9%。1-2月累計出口434.4億美元,增長25.5%,其中紡織品出口189億美元,增長34.4%,服裝出口245.4億美元,增長19.4%。 那么今年外貿形勢是否將迎來轉折點?座談會上,多數企業家認為這一數字還不能代表行業整體走勢,還要看3月數據的表現。針對影響出口的因素有哪些這個問題,企業家們以自己的實際案例給出了答案:匯率波動幅度大和環保壓力。 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貿易與國際化事業部副總經理湯春方介紹,由于匯率波動影響,去年以來,企業出口歐盟市場下降幅度大,再加上東南亞勞動力成本較低,很多訂單都轉移到了東南亞。“我們一部分內銷的產品是在東南亞加工,因為從東南亞進口回來的產品價格比在中國生產的還便宜。”湯春方說,此次集團聯合重組,擁有了“工業+時尚”的獨特資源,未來還要更加夯實基礎,加強內部聯動,做強做大產業鏈優勢。 龍頭股份埃塞毛衫廠 “匯率是高還是低關系都不大,關鍵是要穩定。”朱毅介紹,由于匯率波動幅度較大,2017年企業損失將近2000萬元。針對這個問題,企業也不斷尋找解決辦法,比如通過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這需要有嚴謹的預判性,買多了有風險,買少了不起作用,金融工具不是長遠解決辦法。” 上海申達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瑪天羽談到,匯率大幅波動帶來的不僅是財務方面的損失,更隱藏著價格空間被擠壓、利率基礎被侵蝕,核心競爭力被削弱的影響。他認為,盡管現在中國仍是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但周邊國家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產能轉移和被轉移已不可逆。“中國紡織目前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今后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比如以前企業對自己的定位僅僅是個供貨商,現在要轉變角色,做一個一站式的供應商,做一個訂單的管理中心,將觸角伸到低成本國家。而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設計、面料開發、財務支持等來解決遇到的問題。”瑪天羽說。 此外,環保壓力大也是企業提到較多的一個因素。上海市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下屬企業紹興海神制衣印染有限公司地處浙江紹興袍江區,通過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實現了環保發展,“雖然我們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但是還是不能獲當地政府認可。發達國家也有印染業務,他們怎么做?”季勝君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對于企業的困惑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徐迎新、李陵申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并表示,調研組將對企業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討論,并將企業的建議傳遞給國家相關部門,以進一步促進行業更好地可持續健康發展。 紡織服裝周刊、中國紡織聯合報道小組報道 |
相關文章 |